日期:2021.10.26
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委会、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学术支持,华大基因主办的精准防治 普惠可及——首届肿瘤组学空间站峰会(COSS,Cancer Omics Space station Summit)于2021年10月23-24日盛大召开。
2天会议,以北京、上海两地联动形式开展,并在肿瘤资讯、早筛网、爱谱在线等多平台同步直播,4大专场,30+主旨报告,4院士齐聚,70+专家分享,两地300+参会,15w+人次线上观看,内容丰富,干货满满。
随后詹启敏院士、樊嘉院士、华大集团CEO尹烨博士和华大基因CEO赵立见先生分别致辞,表达了对于肿瘤的本质认知和肿瘤防治关键问题的见解。
前沿技术专场主旨报告环节,首先是杨焕明院士从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切入,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组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对肿瘤防治的重要意义。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晓燕教授,阐述了在biomarker指导下的肿瘤精准诊疗的全景和趋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凯教授就当前备受关注的癌症早筛问题,从技术、行业和临床多角度地总结了癌症早筛的现状,展望可及的未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吴逵博士带来了肿瘤时空组学的精彩演讲,展示了这一前沿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初步成果和巨大潜力。
展望肿瘤组学的未来蓝图,着眼当下的肿瘤临床诊疗。前沿技术专场Session2聚焦于现在肿瘤临床最热门的新技术-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专题以“中国消化道肿瘤MRD多种研究项目启动仪式”拉开帷幕,华大基因副总裁、肿瘤事业部负责人朱师达在项目启动仪式上介绍了华见微®肿瘤MRD定制化检测,以及开展华见微®多中心研究项目的初衷,希望能以这项新技术,帮助临床工作者去解决目前遇到的诸多问题,推动肠癌的精准诊疗。
专题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作大会致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彭俊杰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袁瑛教授、Natera公司的副总裁、资深医学总监Alexey Aleshin博士分别从:MRD在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监测和预后预测、对于肠癌疗效评估的应用模式、Signatera(华见微®)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三个视角探讨了MRD检测的应用。
会议最后,王锡山教授指出目前我国肠癌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需要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将防控的窗口往早期前移。华见微®这样的新技术无疑给肠癌早期的临床诊疗带来了新的突破契机,但具体如何应用,特别是指导干预,仍然存在许多问号,希望在国内能积累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推动MRD检测早日建立规范进入指南,实现新技术工具的真正价值。
主旨报告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潘凯枫教授担任主持。首先是樊代明院士作开场致辞。樊院士强调要关注肿瘤早筛,增进群众福祉。他指出,“精准防治是要有针对性的防治,要以提高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作为标准,这才是我们精准防治的目标”,疾病的整合诊治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随后,华大数极CTO汪宇盈博士分享了华大基因将多组学分子检测技术应用于中国高发癌症诊断和筛查时取得的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汪博士表示华大基因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为中国高发癌种的早筛早诊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基于液体活检技术的多癌联检,阶段性研究数据展示出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卢云教授从肠癌筛查民生应用的角度作了专题报告分享。卢云教授指出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在真实世界大规模人群筛查项目中表现出显著的肠道病变富集效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贵齐教授指出落实预防筛查早诊,是最有效的肿瘤防治策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邓昆教授针对消化道肿瘤精准筛查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分享。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王海银教授从公共卫生经济学的视角,分享了肿瘤筛查的价值。
随后圆桌讨论环节,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研究院韩林涛院长和华大基因肿瘤防控产品总监李彦涛先生担任主持人,与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万青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等专家学者及前海再保险副院长朱爱华先生、泰康在线业务负责人刘学先生、京东集团-京东健康消费医疗总监孙海剑先生等保险和垂直医疗企业就【如何通过“筛诊保治”四位一体进行肿瘤防控建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深度剖析肿瘤防控工作中的的痛点与对策。
10月24号上午的妇科肿瘤精准论坛邀请了全国妇瘤临床专家分享了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精准诊疗及其分子标记物的最新进展,会上各位专家还就两大妇科肿瘤未来的精准诊疗方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主旨报告环节,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分享了ESMO2021最新进展,指出晚期、复发的三大妇科恶性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主要趋势。随后华大基因副总裁、肿瘤事业部负责人朱师达先生分享了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标记物进展。中国卵巢癌患者中BRCA胚系突变比例大约在22-28%,HRD检测阳性率达65.2%。林奇综合征的筛查和分子分型,可提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和帮助临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遗传性肿瘤环节,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尹如铁教授系统性的分享了妇科肿瘤相关的四类肿瘤综合征,这些综合征会不同程度的提高卵巢癌和子宫肿瘤的患病几率,临床应严格遵循国内外指南及共识,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肿瘤筛查。随后来自四川大学华西二院李清丽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冬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颖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洪庆教授就“妇科遗传咨询门诊临床实践规范和困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新型分子标记物专题,北京协和医院吴鸣教授讲解了卵巢癌精准诊疗中同源重组分子标记物和液体活检分子标记物的最新进展。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教授详细并清晰的介绍了分子分型的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随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东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淑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常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丹教授就“未来妇科肿瘤的精准诊疗之路”进行了主题讨论。
大panel在妇科肿瘤中的探索之路专题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温灏教授作主旨分享。温教授强调HRD的检测对卵巢癌患者至关重要,同时认为大panel的检测也会为晚期的、尤其是罕见病理类型的卵巢癌的治疗带来启示,这些都将有助于实现妇科肿瘤的精准诊疗。随后江苏省肿瘤医院陈小祥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蔡红兵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何善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林蓓教授,就“多基因检测在妇科肿瘤临床诊疗中的优势和挑战”进行了主题讨论。
会议的最后,吴小华教授作大会总结:妇科肿瘤专场内容覆盖全面,涵盖了基因检测技术在妇科肿瘤的遗传、靶向治疗、分子分型,甚至同癌异治、异癌同治、治未病的最新进展。【精准防治 普惠可及】需要妇瘤临床医生、病理医生、检测机构和药厂需要通力合作,准确检测和精确解读,辅以临床干预措施,妇科肿瘤的精准诊疗之路任重而道远。
10月24日下午,肿瘤精准医学中心建设标准和规范专场,会议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梁智勇教授和北京医院刘东戈教授开场致辞指出,精准治疗离不开精准诊断,精准诊断就离不开精准诊断实验室的建设和规范的运营。
抬头仰望肿瘤组学时空,低头探寻肿瘤精准防治之路,前途光明,道阻且长。首届肿瘤组学空间站峰会圆满结束,但【精准防治 普惠可及】的探寻还在继续。华大基因将继续与临床专家一道,以领先基因科技赋能中国的肿瘤防治事业,携手助力“健康中国2030“。